武安家乡的赛戏--庞民奇
武安家乡的赛戏--庞民奇
武安市城北约三十华里处,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庄—大同镇东通乐村。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使得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比邻村而略显富足。鸦雀河一年四季在村前弯弯淌过,以一种温婉的姿态,轻抚着河畔那片郁郁葱葱的柳林,宛如一道翠绿的屏障,温柔地守护着整个村庄,村民亲切地称之为前河。村后,在一条大土坡下,便是更为壮阔的后河,这条河自西向东蜿蜒流淌,其所在之地,地势辽阔,榆树林立,荆棘遍布,夏日里绿意盎然,恍若蒙古草原,冬日则荒凉苍茫,又似北疆戈壁。正是这前河与后河的环抱,赋予了东通乐村无尽的灵性与故事。
在明洪武年间,庞氏家族迁徙至东通乐村,历经数代人的辛勤耕耘与繁衍生息,渐渐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随着生活的日益安定,村民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通乐赛戏,这一源自祭祀活动的艺术形式,便在清朝中期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村落的文化瑰宝。那些泛黄发脆的剧本、褪色却依然庄严的桐油面具,无不见证着赛戏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庞氏家族把表演和传承赛戏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看着赛戏甚至演着赛戏长大的。如今,当我头戴面具,手持钢鞭,脚踏黑虎,立于赛戏舞台中央,面对着台下热情的观众,尤其是那些孩子们充满好奇与向往的眼神,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四十年前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那时,乡亲们自导自演的赛戏,不仅是一场场农村视觉盛宴,更是乡亲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那时的生活节奏远没有今日这般急促。每年的惊蛰一过,春雷乍响,万物复苏,村民们便纷纷投入到繁忙的农事之中,男女老少齐上阵,翻地拢堰,种瓜撒豆,待到秋收之后,万物归仓,庞家的传统事业—赛戏在这时才正式开始。会首们齐聚祠堂,商议着冬日的赛戏排演计划。导演一职,无需外聘,自然由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担纲,他们凭借对赛戏的深刻理解,精心挑选演员,根据家族成员的性格特点与气质风貌来分配角色。于是,粗犷豪迈的入贵爷化身为程咬金,走街串巷会说书的庞品的则成了不可或缺的丑角……每一个角色都惟妙惟肖,仿佛从剧本中走出一般。
排练的日子里,土地庙与庞家祠堂内热闹非凡。不识字的演员们依靠前辈们的口传心授,将台词铭记于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力求精准到位。整个冬天,赛戏成了村民们生活的重心,他们怀揣着对舞台的热爱与敬畏,默默耕耘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梦想,以在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赛戏演出时一展身手。
转眼间,年关将至,演员们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夜,村民们虽无守岁之习,但初一五更时分便已起床,鞭炮声声,饺子飘香,拜年之礼更是庄重而真诚——实实在在地磕头,传承着祖宗留下的规矩与敬意。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赛戏演出的高光时刻。村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纷纷串黄河灯阵,观赏绚烂烟花,村东头的老街上挤满了人,房顶上也都站满了人,甚至树上也爬上了人。赛戏的舞台就搭建在土地庙前那座简陋却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台子上,演员们是顾不上看烟花和串黄河灯阵的,他们早早地聚在舞台上,脸上涂满了胭脂和自制的化妆材料,扮演张飞的入贵爷甚至都用上了锅底黑,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演出。台下的人越聚越多,忽然一通开场大鼓响起,只见后台快步走出四个小兵,手拿单刀依次走到台中央,一个调式走起排列四角,赛戏的表演开始了。
鼓声渐渐平息,后台传来一声浑厚的喊腔,紧接着鼓点再次响起,但节奏变得沉稳而悠长。这时,一位身着红袍、面如重枣的红脸大将,肩挎双锏,步伐沉稳地步入舞台中央。他缓缓完成了一套繁复的调式,最终以一个威武的亮相定格,随即开始了大段的念白。这位红脸大汉,正是赛戏中的灵魂人物之一——秦琼。
在赛戏中,唱腔并不常见,往往通过念白讲述故事,这段念白如同诗篇般壮丽,长达十余分钟。没有现代的音响扩音,全凭演员用丹田之气,将每一句台词清晰地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不知是因为剧情的紧凑、台词的繁多,还是由于紧张的氛围,秦琼在中场完成一个精彩的打将动作后,竟突然怔在了那里,忘记了接下来的台词。这一幕,让站在最前排的老媳妇心急如焚,她一边焦急地指着台上的秦琼,一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喊道:“死老头子,忘词了吧!”。言语间既有责备也有无奈。此时演员的目光与台下妻子的眼神交汇,那份熟悉与温情让他灵机一动,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台词又如泉水般涌出……观众们的笑声、掌声和演员的喊声、动作连成一片,这一刻,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沉浸在了赛戏所带来的欢乐中了。
随着冬日最后一场赛戏演出的落幕,庞家人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艺术使命圆满完成了。演员们卸下面具,也卸下了台前的紧张与专注,轻松而惬意地整理着斑斓的戏服与各式各样的道具。他们或笑谈风生,或自嘲互怼,未能在舞台上完美展现的遗憾,此刻都化作了温馨和谐的笑语,比先前的演出更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子时过后,老街上已是空荡荡的不见几个人影,一排排的红灯笼在寒风里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墙上用泥巴麦秸秆制作的燕窝灯忽明忽暗,刚刚放烟花、串黄河、演赛戏的热闹场景,似乎淹没在这清冷的画卷中了。忽然,从村东头传来阵阵咚咚的鼓声和锵锵的铙钹声,由远而近,时强时弱,原来是赛戏的鼓手们意犹未尽,正敲打着小鼓、铙钹,走大街串小巷,欲给这元宵节添上最后一把火。村民们听到鼓声临近,都会起身将鼓手迎进院子,让鼓声在院里回荡,以求净宅驱邪,顺利平安。如今近四十年过去了,这样的传承仍在,而其中那个抬鼓的男孩已变成五十岁的中年人了。
作者简介:庞民奇,武安市大同镇东通乐村人,邯郸地区戏曲学校毕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赛戏代表性传承人、武安市平调落子剧团副团长、邯郸戏协会员、武安民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