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文艺工作者应在历史大潮中捕捉英雄、发现英雄、赞美英雄” —

时间: 2020-04-25
来源: 中国百姓舆论网
关注度: 0

“文艺工作者应在历史大潮中捕捉英雄、发现英雄、赞美英雄” —

2020-04-25
来源: 中国百姓舆论网
关注:0

  

“文艺工作者应在历史大潮中捕捉英雄、发现英雄、赞美英雄” ——访抗疫歌曲《中国脊梁》作者、《中国草根》杂志社长黄秀峰


   黄秀峰近影。 

认识黄秀峰是始于十五年前,当时他是北京一家刊物的主编,断续联系中他取得的成就越发令人仰目:作品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章,创办的《中国草根》、《沃土》成为纯文学杂志的一股清流,近日其创作的抗疫歌曲《中国脊梁》备受社会各界赞誉,记者就创作的相关情况等,对作家、《中国草根》杂志社长黄秀峰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抗疫歌曲《中国脊梁》大气磅礴,非常鼓舞和振奋人心,您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创作这首歌,能谈一谈创作这首歌曲的情况吗?
 
黄秀峰:好的。2020年春节前夕,从武汉蔓延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这个春节显得格外的沉重。透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关于党中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一系列果断有效的措施的相关报道,特别是各省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组织医疗队纷纷赶赴抗击疫情前线,各级政府、爱心企业、志愿者不顾个人安危捐款捐物,特别是人民子弟兵、公安干警舍小家顾大家,呵护城市与乡村,用实际行动构建联防联控统一战线,用实际行动践行防控号召,让我深受感动。
 
一支支医疗队赶赴湖北疫情区;一批批救援物资送往抗议第一线;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迅速建成,李克强总理不顾感染的危险,亲临一线指挥……看到这一篇篇报道,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人民在这次灾难面前真的是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执行力。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内心的沉痛和热血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为国难揪心,一方面为13亿的中国人的“抱团”震撼!于是,有一股强烈的想法,我应该做点什么来记录这段历史,铭记这个时代。就这样,我于202024日完成《中国脊梁》歌词创作。完成歌词创作后,第一时间联系著名作曲家任秀岭老师。当任秀岭老师看到歌词时,赞叹不已,连忙放下手头工作,仅仅三天,就完成谱曲工作。曲谱完成以后,我又第一时间联系上海晟农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周子罡,他看到歌词也是非常欣赏,立即联系熟悉的音乐人制作编曲,在216日就完成了编曲工作。
 
编曲制作完成以后,吉林省四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苏占亚先生,听说后也格外高兴,表示亲自组织合唱演绎这首歌曲。因为疫情期间的条件不允许聚会,原计划的合唱改成了独唱,由吉林省著名民歌金奖得主郭庆辉独唱。在2020315八方驰援携手战疫全国公益抖音直播晚会中播出。这次晚会我作为执行总导演,演出盛况经过中国网络电视台一台播出以后,大家对《中国脊梁》给予很高的评价,先后有中国新闻央视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城市头条、中国百姓舆论网等十几家媒体予以报道。
 

记者:如果把防控疫情比喻一场战役,相较于白衣天使、人民警察,您觉得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国殇面前能够做些什么?
 
黄秀峰:一个民族是要有一种精神支撑的,这种精神就是英雄主义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英雄、敬畏英雄的民族。
 
特别是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民族战与阻击战中,就涌现出了像李文亮、吴涌、张抗美等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献身的烈士们。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就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挖掘英雄人物的事迹,留下他们闪光的精神,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爱岗敬业,报效祖国。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文化自信中,我认为就涵盖了赞美英雄、塑造英雄、宣传英雄的元素。正是这些英雄的精神,才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这份胆魄与自信,也正是这些有名的与无名的英雄们的忘我付出,才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势不可挡的发展洪流。
 
文艺工作者在历史大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捕捉英雄、发现英雄、赞美英雄,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所必须要担负起的使命与责任。是时代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也是社会责任要求我们必须要这样做。
记者:您作为一名高产作家,近年来,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这其中既有为电视剧、电影而专门创作,也有即兴创作,您的不竭创作动力是什么?
 
黄秀峰:其实我的作品不是很多。我创作不竭的动力,我想一想,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对国家的热爱,人民的热爱,土地的热爱。著名诗人艾青诗云“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不仅仅代表了诗人的情感,也代表了我的情感。二是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是赶上了新时代。这些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了新时代文化的作用与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四是感动,身边有太多让人感动的真实朴实的故事。
我在十八大以后创作了《春天里》《中国新时代》《中国根》等歌曲,就是在习总书记在北京刚召开文艺座谈会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自信让我们又迎来文艺的春天。我创作这些歌曲的目的就是想把亿万文艺工作者的心声表达出来,主要一点就是沿着习总书记为我们描绘的新时代的蓝图,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征途中,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奋斗者加油鼓劲。
 
参与三十集知青电视剧《热血染红桃林地》的拍摄和创作,就是因为感动。这个电视剧讲述的是双烈士之女廖晓东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最后积劳成疾昏倒在三尺讲台上,牺牲时年仅27岁,留下一双儿女,大的3岁,小的6个月。正是这种精神感召了与她一同下乡的同学马志耘。马志耘女士为廖晓东事迹奔走近二十年,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廖晓东的知青精神。在采访马志耘老师的时候,我深深的震撼了,我决定要为这种精神守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先后在《中国草根》、《沃土》宣传廖晓东事迹,联系著名知青英雄万伯翱先生为《热血染红桃林地》这部电视剧题写片名,同时创作了这部电视剧的片头曲《桃林故事》、主题曲《廖晓东之歌》、片尾曲《岁月有痕》,目的就是不忘初心,铭记英雄,激励今天的人们能够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建设,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在疫情期间,我不仅创作了抗疫新歌《中国脊梁》,还完成了另外一首抗疫歌曲《2020,我亲爱的中国》,以及中篇小说草长莺飞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沧桑》。
我想通过文艺作品、文学作品铭记历史、铭记英雄、呼唤英雄、赞美英雄。
记者:在当下纸媒生存受限的情况下,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既要面临旗下媒体的生存现状,又要兼顾心中的“诗与远方”,您是如何做到二者共生共荣的?
 
黄秀峰:作为一个媒体人,特别是在当下,由于主流媒体与互联网媒体、自媒体、融媒体的普及,大众接受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可以说越来越挑剔。
 
在这种形势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文明程度逐渐提高,物资环境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强烈,作为纸质杂志的生存环境日趋艰难。
 
还有,读者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苛刻,作为承载着真善美品位的纸质杂志的编辑们的挑战也越来越高。作为民刊主编,除了应对市场形势下的物质方面涨价的挑战与运营成本增加的挑战,还要应对读者对高质量文学作品需求的挑战,这就需要编辑在甄选稿件时具有大海捞针一样的慧眼,在众多的来稿中识别出具有独特表现水准风格的作品,还要在审美方面挑选适合我们民族文化的规范与对真善美赞美的作品。在面临主流媒体优势下的夹缝中寻求最完美的作品,就显得格外艰难。我们只有走进高端创作群体,寻求高品质作品渠道,同时拓宽发布渠道、除了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展示作品外,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参加各类文化团体与作协组织举办的文学联谊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民刊的存在与对社会价值的体现,最大程度的获取高素质创作群体的关注,在夹缝中,通过真诚打动高端创作群体,吸引高端创作群体的作品投放,提升杂志的品位与作品内涵,确保杂志稿源的稳定,进而促进杂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影响力。
 
很多时候我们期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达到民刊宣传真善美与人间正气,巩固文化自信心,体现文化尊严与创作尊严。在这种基础之上,全力打造民刊的行走尊严与生存尊严,在社会的大家庭中,为这个时代奉献出我们应该担负的责任。
 
同样是祖国母亲的孩子,我们一样热爱自己的母亲与这片脚下的土地。我们与主流媒体一样,怀揣着的都是一样的赤子之心。
 
“诗与远方”对于有着诗人情怀的文人,追逐的人生高度与文学高度一直在前方招引着我引领着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途中,前方就是习总书记给我们绘就的奋斗远景。诗就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脚下的每一步。我们既要不忘初心,又要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有道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不忘文化初心牢记发展使命,我们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专访!

作者: 未知
责任编辑: